談談漢字編排的問題
先要說一說漢字與拉丁字母的區(qū)別,字母是一種純粹發(fā)音符號,每個字母本身并沒有意義,單詞的意義來自于這些字母之間的橫向串式組合,而漢字的組字方式是以象形為原始基礎,也就是每個字都具有特別的意義,一個簡單的字可能在遠古時代就代表了一個復雜的生活場景,因而它也是世界上最形象的文字。兩者之間的閱讀方式和解讀方式都有本質的不同,因此,漢字的編排不能照搬英文的編排方式,它們兩者之間在編排上有一些客觀的區(qū)別。
首先就是同樣字號的實際大小不同,英文因為都是字母,字母的構成結構非常簡單,一般在印刷上3號大小的英文都能清晰可辨,而漢字因為結構的復雜,在印刷上5號字已經接近辨認極限了,因而在設計時漢字因為要考慮可閱讀性,在設計中就不如英文的字號大小靈活多變。還有英文字母線條比較流暢,因為弧線多,所以畫面容易產生動感,這一點上比漢字生動多變。
第二就是英文編排容易成“段”,因為英文每個單詞都有相當?shù)臋M向長度,有時一個單詞就相當于中文一句話的長度,單詞之間是以空格做為區(qū)分,所以英文在排版時,哪怕是一句話,也大多做為“段”來考慮編排;而這點中文就完全不同,中文的每個字占的字符空間一樣,非常規(guī)整,一句話的長度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拆成“段”來處理,所以中文在排版的自由性和靈活性上比不上英文,各種限制嚴格得多。雖然現(xiàn)代設計中有大量的對漢字進行解構的實驗作品和商業(yè)作品,但總體來說,還是不能大量推廣,畢竟,這種實驗犧牲的就是人們習慣的漢字閱讀的方便性。漢字的整體編排容易成句、成行,視覺效果更接近一個個規(guī)則的幾何點和條塊,而英文的整體編排容易成段、成篇,視覺效果比較自由活潑,有更強的不連續(xù)的線條感,容易產生節(jié)奏和韻律感。
第三就是英文的篇幅普遍比相同意義的漢字的篇幅要多,在設計時,英文本身更容易成為一個設計主體,而且因為英文單詞的字母數(shù)量不一樣,在編排時,對齊左邊那么右邊都會產生自然的不規(guī)則的錯落,這在漢字編排時不太可能出現(xiàn)的,漢字編排每個段是一個完整的“塊”,很難產生這種錯落感。
第四,漢字的編排規(guī)則比英文嚴格復雜得多,比如段前空兩字,標點不能落在行首、標點占用一個完整字符空間,豎排時必須從右向左,橫排時從左向右等等,這些規(guī)則也給漢字編排提高了難度。而英文段落在編排時只能橫排,只能從左向向,段前不需空格,符號只占半個字符空間,這給英文編排提供了更大更靈活的空間。這些區(qū)別在設計時都需要特別注意,不要照搬英文的排版模式來編排漢字,處理不好就會不倫不類!
那么對于漢字,究竟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原則和原理來進行編排才能使字、句、段、篇看起來美觀清晰呢?本人在實踐中,有一些經驗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商討,我在進行漢字編排時一般遵循的流程是:理解——分類——粗排——精確細排——校對。
1、理解:在進行文字的編排之前,首先要理解文字的內容。我見過很多設計師只注重版式美現(xiàn)而不關注文字內容,把文字一拿到手就開始編排,從不考慮文字在說什么,他們的原則是文字一定要服從于版式需要。這是不正確的設計方法,對于一篇文案稿,如果我們不去理解它的表述內容,就很容易本末倒置。一個標題,究竟用什么字體?用多大字號?橫排還是豎排?這些是由整體版面氣質和文字表述的內容所共同決定的,而不是按我們的慣性思維理解,標題一定要大,要突出,要用粗壯的字體。我們要深刻理解文字到底在說些什么,才能為我們選擇字體字號提供依據(jù),才能讓文字的視覺感受與表述內容保持統(tǒng)一,才能為我們選擇合適的插圖提供指導方向。當然這種理解不是表面性的理解,還是真正吃透它所表達的意思,有時一些文字的意義是指東道西的,表面上是說這件事,其實它真正想表現(xiàn)是卻是另一個道理,這就需要設計師有較強的理解能力。
2、分類:分類也就是把我們理解的文字段分成幾個層級,并為其分配相應的占用空間和大致的視覺位置。誰是主標題,誰是廣告詞,誰是副標題,誰是內文,內文的組成結構是怎樣的,是否需要進行視覺歸納或者是內容歸納等等,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,我們就可以為把這些文字分類成幾個層級,第一級是最重要和突出的,比如主標題、廣告詞、副標題等,第二級是對第一級的輔助說明或者是次于第一級的,比如內文和某些特別需要強調的電話號碼等,第三級是最次要的,比如跋、通聯(lián)、頁碼、旁注等等,一般情況下分成三個層級就足夠了,但有時會有一些很專業(yè)的技術圖表和技術參數(shù)類的文本編排就另當別論了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,這種分類并不是絕對的,只是一個模糊、大概的基本輪廓,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編排對象的在版面中的功能和意義。最后要做的就是為各個層級的文字內容分配視覺空間,如果有插圖配合的話,應該同時考慮插圖和文本的空間占用(在這個過程中,最容易出現(xiàn)的問題就是,很多設計師喜歡先把插圖定位得很死,把空間都計算好了,在編排文字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文字的空間不夠,這時只能到處找多余的空間把文字硬塞進去,或者犧牲文字的字號大小來妥協(xié),最后的效果就是到處都很擠,到處都不合理,這些對于新手來說要特別注意,文本的容量和插圖的容量一定要同時考慮,在有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對插圖的空間進行調整,不要舍不得,整體效果永遠都要比局部的效果重要),這里的空間分配的原則就是:每個文本元素都一定要有相對獨立的空間,要讓它看起來本來就應該在那兒,那塊空間本來就是為它而留下的,而不是讓人感覺是沒有地方放了硬塞在那兒的。這是一個考驗設計師整體調控能力的過程,因為空間是固定不變的,而每個元素之間又是互動的,A元素的空間多一點就意味著另一個B元素的空間就會少一點,那么如何讓其占用空間均衡合理,要需要從版面美感、視覺流程、表述內容、版面風格、閱讀習慣等多方面去考慮,千萬不要過早為它下定論,多實驗幾次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。
3、粗排:經歷了前面的過程,設計師心中應該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,粗排的過程就是把這些構想視覺化,以形成一個基本的編排風格,這個過程仍然是一個創(chuàng)作的過程,是對前面提出的編排構想實踐和檢驗的過程,主要是檢驗各個文本元素占用空間的情況是否合理,(這里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,現(xiàn)在已經是在做成品了,因此要隨時把自已調整到做成品的狀態(tài)上來,成品的實際有多大,有時在電腦上體現(xiàn)不出來的,要以實際的印刷經驗來判斷文本的大小是否合理,是否適合正常的閱讀習慣)。粗排主要是針對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:
A、對于內文,如果篇幅過長,應該考慮為其分欄,分欄的方式有兩種:一種就是把整個篇幅平均分成幾個相同容量的段塊,另一種就是根據(jù)文本內容的結構,以自然段為基礎進行分欄,也就是每一段分為一欄,這種分欄方式能產生比較靈活自由、錯落有致的視覺風格,但不是所有的篇幅都可以這樣來分,它只適合于自然段比較明顯均衡,段落數(shù)量不多,各個段之間的文本容積相差不大的條件下才可以實現(xiàn)。分欄的另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欄寬的確定,一般來說,15-25個字的欄寬視覺效果比較適舒,超長或超短都會引起閱讀的不方便。
首先就是同樣字號的實際大小不同,英文因為都是字母,字母的構成結構非常簡單,一般在印刷上3號大小的英文都能清晰可辨,而漢字因為結構的復雜,在印刷上5號字已經接近辨認極限了,因而在設計時漢字因為要考慮可閱讀性,在設計中就不如英文的字號大小靈活多變。還有英文字母線條比較流暢,因為弧線多,所以畫面容易產生動感,這一點上比漢字生動多變。
第二就是英文編排容易成“段”,因為英文每個單詞都有相當?shù)臋M向長度,有時一個單詞就相當于中文一句話的長度,單詞之間是以空格做為區(qū)分,所以英文在排版時,哪怕是一句話,也大多做為“段”來考慮編排;而這點中文就完全不同,中文的每個字占的字符空間一樣,非常規(guī)整,一句話的長度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拆成“段”來處理,所以中文在排版的自由性和靈活性上比不上英文,各種限制嚴格得多。雖然現(xiàn)代設計中有大量的對漢字進行解構的實驗作品和商業(yè)作品,但總體來說,還是不能大量推廣,畢竟,這種實驗犧牲的就是人們習慣的漢字閱讀的方便性。漢字的整體編排容易成句、成行,視覺效果更接近一個個規(guī)則的幾何點和條塊,而英文的整體編排容易成段、成篇,視覺效果比較自由活潑,有更強的不連續(xù)的線條感,容易產生節(jié)奏和韻律感。
第三就是英文的篇幅普遍比相同意義的漢字的篇幅要多,在設計時,英文本身更容易成為一個設計主體,而且因為英文單詞的字母數(shù)量不一樣,在編排時,對齊左邊那么右邊都會產生自然的不規(guī)則的錯落,這在漢字編排時不太可能出現(xiàn)的,漢字編排每個段是一個完整的“塊”,很難產生這種錯落感。
第四,漢字的編排規(guī)則比英文嚴格復雜得多,比如段前空兩字,標點不能落在行首、標點占用一個完整字符空間,豎排時必須從右向左,橫排時從左向右等等,這些規(guī)則也給漢字編排提高了難度。而英文段落在編排時只能橫排,只能從左向向,段前不需空格,符號只占半個字符空間,這給英文編排提供了更大更靈活的空間。這些區(qū)別在設計時都需要特別注意,不要照搬英文的排版模式來編排漢字,處理不好就會不倫不類!
那么對于漢字,究竟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原則和原理來進行編排才能使字、句、段、篇看起來美觀清晰呢?本人在實踐中,有一些經驗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商討,我在進行漢字編排時一般遵循的流程是:理解——分類——粗排——精確細排——校對。
1、理解:在進行文字的編排之前,首先要理解文字的內容。我見過很多設計師只注重版式美現(xiàn)而不關注文字內容,把文字一拿到手就開始編排,從不考慮文字在說什么,他們的原則是文字一定要服從于版式需要。這是不正確的設計方法,對于一篇文案稿,如果我們不去理解它的表述內容,就很容易本末倒置。一個標題,究竟用什么字體?用多大字號?橫排還是豎排?這些是由整體版面氣質和文字表述的內容所共同決定的,而不是按我們的慣性思維理解,標題一定要大,要突出,要用粗壯的字體。我們要深刻理解文字到底在說些什么,才能為我們選擇字體字號提供依據(jù),才能讓文字的視覺感受與表述內容保持統(tǒng)一,才能為我們選擇合適的插圖提供指導方向。當然這種理解不是表面性的理解,還是真正吃透它所表達的意思,有時一些文字的意義是指東道西的,表面上是說這件事,其實它真正想表現(xiàn)是卻是另一個道理,這就需要設計師有較強的理解能力。
2、分類:分類也就是把我們理解的文字段分成幾個層級,并為其分配相應的占用空間和大致的視覺位置。誰是主標題,誰是廣告詞,誰是副標題,誰是內文,內文的組成結構是怎樣的,是否需要進行視覺歸納或者是內容歸納等等,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,我們就可以為把這些文字分類成幾個層級,第一級是最重要和突出的,比如主標題、廣告詞、副標題等,第二級是對第一級的輔助說明或者是次于第一級的,比如內文和某些特別需要強調的電話號碼等,第三級是最次要的,比如跋、通聯(lián)、頁碼、旁注等等,一般情況下分成三個層級就足夠了,但有時會有一些很專業(yè)的技術圖表和技術參數(shù)類的文本編排就另當別論了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,這種分類并不是絕對的,只是一個模糊、大概的基本輪廓,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編排對象的在版面中的功能和意義。最后要做的就是為各個層級的文字內容分配視覺空間,如果有插圖配合的話,應該同時考慮插圖和文本的空間占用(在這個過程中,最容易出現(xiàn)的問題就是,很多設計師喜歡先把插圖定位得很死,把空間都計算好了,在編排文字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文字的空間不夠,這時只能到處找多余的空間把文字硬塞進去,或者犧牲文字的字號大小來妥協(xié),最后的效果就是到處都很擠,到處都不合理,這些對于新手來說要特別注意,文本的容量和插圖的容量一定要同時考慮,在有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對插圖的空間進行調整,不要舍不得,整體效果永遠都要比局部的效果重要),這里的空間分配的原則就是:每個文本元素都一定要有相對獨立的空間,要讓它看起來本來就應該在那兒,那塊空間本來就是為它而留下的,而不是讓人感覺是沒有地方放了硬塞在那兒的。這是一個考驗設計師整體調控能力的過程,因為空間是固定不變的,而每個元素之間又是互動的,A元素的空間多一點就意味著另一個B元素的空間就會少一點,那么如何讓其占用空間均衡合理,要需要從版面美感、視覺流程、表述內容、版面風格、閱讀習慣等多方面去考慮,千萬不要過早為它下定論,多實驗幾次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。
3、粗排:經歷了前面的過程,設計師心中應該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,粗排的過程就是把這些構想視覺化,以形成一個基本的編排風格,這個過程仍然是一個創(chuàng)作的過程,是對前面提出的編排構想實踐和檢驗的過程,主要是檢驗各個文本元素占用空間的情況是否合理,(這里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,現(xiàn)在已經是在做成品了,因此要隨時把自已調整到做成品的狀態(tài)上來,成品的實際有多大,有時在電腦上體現(xiàn)不出來的,要以實際的印刷經驗來判斷文本的大小是否合理,是否適合正常的閱讀習慣)。粗排主要是針對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:
A、對于內文,如果篇幅過長,應該考慮為其分欄,分欄的方式有兩種:一種就是把整個篇幅平均分成幾個相同容量的段塊,另一種就是根據(jù)文本內容的結構,以自然段為基礎進行分欄,也就是每一段分為一欄,這種分欄方式能產生比較靈活自由、錯落有致的視覺風格,但不是所有的篇幅都可以這樣來分,它只適合于自然段比較明顯均衡,段落數(shù)量不多,各個段之間的文本容積相差不大的條件下才可以實現(xiàn)。分欄的另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欄寬的確定,一般來說,15-25個字的欄寬視覺效果比較適舒,超長或超短都會引起閱讀的不方便。
相關熱門搜索: 漢字編排
上一篇: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征
下一篇:平面設計中的文字設計
- 上海豪禾印務有限公司刊登此文(談談漢字編排的問題)只為傳遞信息,并不表示贊同或者反對作者觀點。
- 如果此文(談談漢字編排的問題)內容給您造成了負面影響或者損失,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- 如果此文(談談漢字編排的問題)內容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(liá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