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設計是書的第二靈魂
時間:2013-07-25 10:37:17
來源:上海印刷
字號:T|T
時至今日.書籍設計有了長足的進步.眾多書籍,風格各異,林林總總,蔚為大觀。書籍設計在一本書中價值的比重大增,已成為書的第二文化主體。
書籍設計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公眾認可
作家的認可尤為重要。著名作家馮驥才書籍設計以崇高地位:“一個書籍裝幀家決不只為書包裝,他們從事的是一種獨立和尊貴的藝術.他們中間的佼佼者,把裝幀藝術視為神圣,鍥舍地追求,永無間斷地再創(chuàng)造,并且和任何嚴肅藝術的本質一樣:用美來升華生命。”青年作家蘇童在贈書上寫道:“聯(lián)袂造書,珠聯(lián)璧合.”把設計提高到與文稿并列的地位。作品是作家和設計者共同孕育的“精神之子”. 作家完成他的內容(靈魂),設計者賦予他形式(容顏).為了自己的作品有個好的容顏,有的作家寧可不計稿酬而選擇設計品位高的出版社;有的作家放棄國家一級出版社而到地方出版社出書;更有作家重金聘請名家設計。這幾乎形成了一種風尚:書籍設計已成為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志之一,是作者某種身份的象征。
出版發(fā)行者也非常重視封面設計.大大小小的圖書征訂會往往成了封面的競爭,尤其是同類題材的書.許多書商還沒有看到書的內容,僅見封面就決定訂數(shù)。一位資深出版工作者稱:“封面是圖書發(fā)行的生命線。”
讀者對書籍設計的重視是最根本最重要的。一位讀者在《文匯讀書周報》刊文中寫道:“說真的,蘇童作品我大多讀過,他的文集是否要購買還需考慮考慮?墒沁@樣出色、動人的裝幀,一下子又抓住了我,讓我摩娑、賞玩。”正是一大批審美消費公眾的厚愛,提高了設計的身價和地位。
輿論界對書籍設計也表現(xiàn)出前所未有的重視.近年來報刊電視介紹書籍設計藝術和設計家較以往有了明顯增,對設計在一本書中的價值也予以肯定.江蘇一家報紙認為,《蘇童文集》(江蘇文藝版)獲“全國最佳暢銷書獎”“與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不無關系。”文學評論家王干的話也許更耐人尋味,他在一次會議上說,現(xiàn)在讀者看書看報看雜志不光看內容,同時還要看封面插圖,看版式設計……設計已成了“文化消費”的重要對象。
作家、出版發(fā)行者、讀者、輿論界對設計價值的認可,使我們相信,書籍設計作為書的第二文化主體的命題已經可以提高。
“第二文化主體”的本質是書籍設計的本體美
書籍設計之所以能成為“文化主體”,就在于它本身有值得讀者欣賞玩味的審美價值,也就是說,“第二文化主體”的本質是書籍設計的本體美。
設計的本體美應分兩部分:一是構思創(chuàng)意之美,一是視覺創(chuàng)意之美。構思創(chuàng)意之美出于對書稿的獨特理解,獨有的視角,選擇獨到的形象物,以巧妙的構思處理飛表現(xiàn)書稿的精神內涵.魯迅先生對其《墳》的設計提出“尸要和 '墳'的意義絕無關系的裝飾就好。”先生自己設計的扉頁圖案中有貓頭鷹等圖形。這里象征意主極深:魯迅喜歡貓頭鷹,用“正人君子”討厭的貓頭鷹自喻。設計《墳》不畫墳而畫貓頭鷹,體現(xiàn)了魯迅不愿意把設計變成簡單的圖解,而是給了一全新而又十分貼切、巧妙、喻意極深的設計,體現(xiàn)了設計的構思創(chuàng)意之美。這是一種富含文學意蘊的美。
設計的本體美在視覺創(chuàng)意之美中體現(xiàn)得更為充分。設計美自身的價值可使之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.同時也強化了設計作為第二文化主體的地位。呂敬人先生設計的《黑與白》,不單封面封底設計新穎別致,正文設計也極富特色;袋鼠在每頁跳躍,地域特點極為鮮明;而黑白圖案組成的邊框極富特色.象征澳洲土著黑人與白人殖民者文化沖突的主題。黑白圖案邊框造成三面切口也呈現(xiàn)黑白相間的圖案,這令入耳目一新的圖案又與書的內涵非常貼切統(tǒng)一,給人以巨大的視覺沖擊和審美享受。設計美的魅力使書籍更添異彩,大受讀者歡迎,充分顯示了設計作為文化主體的地位。
書籍設計升格為書的第二文化主體是藝術發(fā)展的必然
任何藝術,最初都是附麗于實用的。受到人們愛美天性的驅使,制做者和使用者都希望把它做得好看一些,漸漸地,進入較普遍而自覺地追求藝術本體美的時期,它的審美功能就越來越強,審美價值所占的比重就越來越大,成為文化主體,有些還成為獨立的藝術晶。藝術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比如書法.原先是實用表義的,如甲骨文的占㈠己事,金文的稱揚祖先等等,經過一代代的演變發(fā)展,歷代的書家不斷“加之以玄妙”(即書法美),其藝術欣賞功能越來越受重視,成為文化主體,而實用表義功能則相形減弱,最終形成獨立的書法藝術。又如服飾,開始御寒蔽體的實用功能漸漸減弱,而設計美(款式、材質、色彩、圖案等)卻日見其強,成為“服飾藝術”。發(fā)展至今,名牌服飾已成為身份的象征。建筑藝術、家具藝術等等均概莫能外。
藝術史家格羅塞的比喻很有意思,“裝潢在發(fā)達的初期只有一種次要的藝術性質.悅目的形式只是依附于實際的重要狀態(tài)上的,正像一顆藤子的卷須附著于大樹枝干一樣?墒呛髞硖僮拥某砻芫G葉和花朵掩蔽住了。同時次要的裝潢也漸漸失去原來的意義而發(fā)展到純粹的美的形式中去了。”
書籍設計亦然。最初封面主要用來保護書芯、辨識書籍,側重實用性,雖然也有審美性,但畢竟微弱次要。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文明程度的提高,經過多少代設計者的努力,其審美功能拓展升華,而實用功能相形之下減弱,逐漸成為供讀者摩娑賞玩的第二文化主體。
“愛美之心是人類的天性,由實用而浸乎競美,是歷史流向之必然。”這是一個規(guī)律。
書籍設計不同于一般的包裝,它是書的“形象”,不像一般實用晶的包裝都要扔掉。書籍設計是不能扔掉的,沒有設計就沒有書籍。書作為一個整體,書稿內容是最重要的文化主體,故稱之為第一文化主體,而書籍設計則成為第二文化主體。書籍設計本來是為書稿服務的,設計者是為作者服務的。過去搞書籍裝幀常為“為他人做嫁衣裳”而嘆息。其實,書籍設計同時也是“為自己做嫁衣裳”。只要你的設計有足夠的審美含量,值得讀者摩娑欣賞,設計自然也能成為一個被欣賞的文化主體。設計者也在設計中顯示自己的價值。好比羅丹表現(xiàn)巴爾扎克而為其塑像,同時也表現(xiàn)了羅丹自己。張守義先生曾說過。裝幀藝術家是“與作家同臺演戲”,已經把設計放到了第二文化主體的位置。
本文出處:上海印刷廠 轉載請注明出處
- 上海豪禾印務有限公司刊登此文(書籍設計是書的第二靈魂)只為傳遞信息,并不表示贊同或者反對作者觀點。
- 如果此文(書籍設計是書的第二靈魂)內容給您造成了負面影響或者損失,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- 如果此文(書籍設計是書的第二靈魂)內容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(lián)系。